胆道结石病在我国有着分布广泛、发病率高、起病急、并发症多的特点。胆道结石引发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,占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的50% 以上,其治疗难度大,花费多,因此胆道结石的防治是医疗工作的重点之一。
胆道结石包括胆囊结石、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。对于单纯的结石性胆囊炎,腹腔镜胆囊切除已广泛,在此就不再赘述了。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指胆总管结石,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分叉以上的结石。肝内、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比较多,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结石所在部位而定,治疗“内外有别”。
胆总管结石
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指的是胆总管结石,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,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绝大多数为胆色素混合结石,部分结石核心中有蛔虫残体。当胆囊内的结石排出坠入胆总管,则成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。
胆总管结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夏柯三联征:腹痛、寒战高热和黄疸,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(ERCP)取石,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术,开腹行胆管切开取石术,根据《2018年ERCP指南》,胆总管结石首选ERCP取石。
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
国外文献报道9.2%~33.0%的胆囊结石患者中存在胆总管结石。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病程短,易出现腹痛、黄疸及发热,甚至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等特点。
从治疗时相及所用器械可总结为以下两大治疗方案:
(1) 阶梯治疗方案: 腹腔镜、十二指肠镜联合的相继治疗方案;
(2) 同期治疗方案包括: 腹腔镜、十二指肠镜联合的同期治疗方案,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探查的同期治疗方案,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颈管探查的同期治疗方案。
根据《2018年ERCP指南》, 首选ERCP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,在保证患者胆道完整性的同时,避免了T 管引流和切开胆总管,具有取石率高、创伤小、患者恢复较快等优点。
肝内胆管结石
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分叉以上的结石,也称肝胆管结石病或原发性肝胆管结石。
一般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,不包括胆囊排出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,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、胆管囊肿等胆道疾病所致的肝胆管结石。
根据结石在肝内胆管的不同位置及分布范围可以分为:弥漫型,散在型,区域型。
而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也可分为三大类型:
胆管炎型:急性胆管炎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、寒战、发热以及黄疸,可表现为多次反复发作。
静止型:单纯肝内胆管结石常无典型的胆绞痛,偶表现为持续隐痛以及胀痛,可以牵涉到肩背部。
梗阻型:双侧肝内胆管结石(或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),可有长期持续性黄疸但无明显的发热、腹痛、寒战表现。
手术治疗方法
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一直是肝胆外科中的难题,其治疗原则一般包括:解除梗阻、祛除病灶、取尽结石、通畅引流。但由于病变情况的复杂性,往往存在很多困难。
随着微创学迅速发展,传统开腹手术逐渐被微创手术取代。有关肝内外胆管结石微创术较多,包括经消化内镜微创治疗、腹腔镜联合消化道内镜微创术,不同微创术对患者手术禁忌证并不一致,结石清除率亦不一致。
但有关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案目前仍未有统一标准,通常依赖医师临床经验及患者病情,按照“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阶梯性治疗方案”确定手术方法。
三镜方案(十二指肠镜、胆道镜、腹腔镜):对肝内结石合并胆囊、 胆总管结石者,先行ERCP取出胆总管结石,对复杂结石可不取,后期经胆道镜取出; 放置鼻胆管,第2 ~5 天后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,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,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及胆道镜取石术。
经皮经肝胆道镜探查取石术:根据患者结石部位和胆管扩张情况选择合适入路,通过鞘管将胆道镜送至目标胆管,发现结石后可使用网篮套取结石,或者以钳夹或水冲方式取出结石。
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:适用于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,但仍会有结石残留的可能,此时应在术中超声的指引下,进一步明确结石分布,以便精准切除及。
腹腔镜下萎缩肝段或肝叶切除+肝胆管成形术,肝胆管-空肠Roux-Y 吻合术,适用于弥漫型肝内胆管结石。
结语
胆道结石由于其疾病类型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方式的多样性,腹腔镜、胆道镜、十二指肠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是疾病微创化治疗的集中体现,我们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治疗手段,而应在重视微创的同时,强调个体化、多元化的综合治疗方式。
联合多镜不同组合,各取所长,优势互补,熟练掌握腹腔镜及各种内镜的操作技术,不断攻克胆道结石治疗的难点,提高胆道结石的临床疗效。
来源: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
如有侵权,请联系处理